张培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希望兴建高架公路 减少市区交通拥堵的建议》(第20250295号)提案收悉。我单位高度重视,认真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对提案内容的总体意见
您提出的建议贴合市民出行需求,对缓解市区交通拥堵、推动城市交通建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您指出湛江市区交通拥堵问题,如高峰时段车辆滞留、道路资源不足、公共交通承载力有限等,客观反映了当前我市城市化进程中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我市交通治理工作的重点方向高度契合。兴建高架公路作为缓解交通拥堵的潜在手段之一,其提升通行能力、优化交通路线的思路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对此予以充分认可。
同时,结合湛江市城市发展实际、交通规划布局及多方论证结果,市自然资源局已组织修编并实施《湛江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从城市长远发展和空间协调角度出发,对交通拥堵治理路径进行了系统谋划,为我市交通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关于兴建高架公路的具体研究与考量
根据《规划》及相关论证结果,针对您提出的在人民大道、海滨大道等重点路段兴建高架公路的建议,我们开展了多维度分析。
当前交通拥堵的核心成因:经调研,中心城区人民大道、椹川大道、海滨大道等主干道拥堵,主要源于平行道路不足、断头路较多导致路网连通性差,且中短距离交通与长距离跨组团交通在主干道过度集中,造成道路功能混杂。例如,赤坎、开发区(建成区)、霞山三大功能组团间的交通流,与沿线商住区、商业区的集散交通叠加,加剧了高峰时段拥堵。
高架公路的局限性分析:若在上述路段建设高架公路或采取封闭交叉口措施,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流机动车车流,但可能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忽视慢行系统(如行人、电动单车)、公共交通及沿线地块出入的集散需求,与我市“以人为本”的交通发展理念不符;二是高架公路可能对道路沿线用地及城市空间造成分割,不利于沿线商业、居住环境的协调发展;三是项目投资规模较大,且仅针对机动车出行需求,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路网结构不完善、交通功能混杂等核心问题,现阶段并非最优方案。
当前优先采取的拥堵缓解措施:基于《规划》部署,我市当前优先通过“优化地面交通组织+完善路网结构+提升公交效能”组合方式缓解拥堵:一方面,加快打通断头路、完善次支路网,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从根源上分散主干道交通压力;另一方面,借助湛江大道已开通的交通优势,引导赤坎至霞山的长距离跨组团车流通过湛江大道疏解。同时,优化地面交通信号配时、增设公交专用道,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减少私家车依赖。
三、我市交通建设的下一步工作安排
结合提案建议及《规划》要求,我们将从三方面推进交通治理工作,切实缓解市区交通拥堵。
持续完善路网规划与建设:严格落实《规划》中“两横两纵三射”快速路格局(总长度约211公里),快速路布局于组团中心外围,避免分割城市用地,重点承担跨组团长距离客货运交通,实现市区中心/次中心与对外交通枢纽的快速衔接。其中,“两横”(调顺快线、霞南快线)、“两纵”(湛江大道、东强快线)、“三射”(湖光快线、东强快线北延线、海川快线)已逐步推进建设,未来将进一步疏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同时,加快打通断头路、加密次支路网,提升路网连通性。
深化智慧交通与公共交通建设:积极引入智慧交通技术,升级车流监控系统与智能化信号控制体系,实现主干道通行效率最大化;持续优化公共交通网络,加密公交线网覆盖,推进公交与未来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的无缝衔接,提升公共交通承载力与便捷性,引导市民优先选择绿色出行。
动态评估与公众参与:市自然资源局将定期对人民大道、海滨大道等重要交通通道的流量、服务水平开展评估。若未来交通需求发生重大变化,将结合城市发展实际,重新论证高架公路等立体交通方式的可行性。同时,在所有交通项目规划阶段,通过公众咨询会、问卷调查、线上意见征集等方式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确保项目决策科学合理、符合市民需求。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湛江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2025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