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霞山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内,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工作中。本报记者林石湛 摄
路上的井盖没了、小区附近的路灯不亮了、电子公告屏不能正常工作、护树围栏遭到破坏……面对这些给城市管理者带来麻烦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管理手段主要靠城管人员现场检查、整理,仍停留在“人盯车巡”的阶段。然而数字化城管的出现,给城市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3月1日,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正式启用。如今,近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该系统的运行情况怎么样?它是如何改变我们的城市管理方式的呢?昨天,记者来到霞山区,跟单体验式采访,着实体验了一把数字化城管的“威力”。
发现:路边废弃物影响市容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霞山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一进门,就看到8名坐席员正聚精会神的盯着眼前的大屏幕。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是一个信息的“中转站”——一方面要接收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办公室的派单信息,另一方面,经过甄别后,派遣员再将信息派送到各个街道办和相关职能部门。9点32分,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条新信息。信息显示,采集员郑葵华于9点08分在江霞广场南门主题儿童公园门口发现一堆废弃物。市监督中心随后将这条信息派遣到霞山区。记者看到,该条信息配有各个角度共三张图片,文字说明中提到,临近大路的广场上,长期堆放着大量的废弃物,影响了市容市貌。
派单:仔细甄别 慎之又慎
接单后,派遣员小郑仔细甄别图片和文字信息,并对事件的性质进行了判断。最后,他判定,该单应由工农街道办处理。小郑说,每次的甄别过程对于坐席员来说都是一次考验,要求坐席员必须清楚各个街道、各个部门的职能划分,对事发地点的具体位置做到心中有数。“一旦派错了单,就会影响工单的处理效率,所以我们必须慎之又慎。”
处理:一个半小时内搞掂
9点55分,小郑按下了确定键。此时,在工农街道办的电脑上,街道办副主任许红已经看到了这条信息。10点20分左右,许红和记者几乎同时到达了现场。记者看到,这堆废弃物是十余个用坏的太阳伞底座,用锁链锁着,堆放在路边,非常不雅观。许红马上联系到了江霞广场的物业部门,物业部门表示,这不是商场的东西,应该归电动车停放点的承包人管理。随后,在物业的帮助下,她又联系到了该承包人。承包人表示,这堆太阳伞底座是更换后临时堆放在这的,他愿意马上去取钥匙打开锁链。经过一番周折,这堆垃圾终于被街道办工作人员拉走。
此时的时钟指向了10点30分。从发现这堆垃圾到最终处理完毕,总共耗时约一个半小时。“这就是数字化管理的威力。”该区一位负责人说,数字化城管,就是要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派单,第一时间处置,实现城市管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该区住建局一位负责人也印证了这一说法。他说,从目前的统计来看,工单主要集中在垃圾乱堆放、人行道破损、沙井盖损坏、下水道堵塞等四大方面。像市容环境类问题基本2小时内就能解决,道路交通类问题24小时内解决,基础设施类问题,也会及时制订实施方案,尽快解决,与以往相比处置效率明显提升。
配合:部门默契至关重要
一堆废弃物从被发现到被处理干净,这期间,各个部门的默契配合至关重要。“首先是准确派单,然后是部门应急处理。”该负责人说,霞山区共有联络员30多个,分布在各个街道办和建设局、环卫处、执法局等职能部门,负责信息的接收、派遣和反馈。同时,各街道和部门还配备了十几支应急处置分队,确保一旦发现问题,能够有人及时到现场进行处理。“数字化城管的建立,标志着我们的城市管理向信息化、标准化和精细化转变,这也为我区实施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位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