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由:关于切实做好垃圾分类的建议
分 类:经济建设-环保
主 题 词:
提案件人: 文菁(共1名)
办理单位:主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会办:市教育局
内 容:
一、背景原因
垃圾分类无疑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人类生活方式。目前,国际上各国对于垃圾分类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和标准。国际上典型的垃圾分类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简单分类模式。美国的垃圾分类是与其以填埋为主的处理方式相适应的,只简单地分为2至3类。美国政府认为,废塑料等垃圾目前还不具备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但留给后人却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从国家资源储备的战略高度出发,美国垃圾填埋量已经占到垃圾产生总量的50%以上。二是以德国、瑞典等欧盟国家为代表的有限分类模式。欧盟则是从绿色化发展的需要出发,以资源化利用为结果导向对垃圾进行有限分类。居民大体上将垃圾分成5至6类,把有机垃圾分出,然后通过工业化分选装置进一步精细分选,再直接回收利用;对可生化组分和可燃组分进行生化和焚烧处理,进一步资源化。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无限分类模式。日本由于土地资源稀缺、填埋受限制,且各类矿产资源短缺,决定了他们采取的模式是无限分类与焚烧处理。他们最早提出向垃圾要矿山,不断推进精细化分类。日本将垃圾分成100多类,首先是资源化处理,实在不能再细分的,进行焚烧处理。每个国家的垃圾分类模式,根本上都是由国情决定的,包括垃圾组分、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等等;垃圾分类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城市运营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资源再利用。
2017年3月底,我国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在全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17年3月8日,湛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湛江市市区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多个小区投放分类垃圾箱。
二、问题分析
尽管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等地就被确定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17年过后,全国垃圾分类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所有垃圾桶中的废弃物都呈现无序状态,垃圾分类的宣传板沦为摆设。就目前情况来看,湛江垃圾分类工作收效甚微。对于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相信没有谁会怀疑,但是可能大家跟笔者一样都有一个疑惑,就是垃圾到底该如何分类?经过多年的倡导和宣教,如今绝大多数人已经养成了将垃圾扔进垃圾箱的习惯,但是面对着垃圾箱上“可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利用”的标识,很多人内心又犯了嘀咕:不知手里的垃圾到底该扔进哪个箱内?这样一来,即使满街都是垃圾分类的设施,即使垃圾运输、转运和处置体系十分完善,垃圾分类也很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因为在垃圾投放的首个环节已经出现梗阻,所以后续的所有环节都必将失去意义。
办 法:
一、坚持以末端处理方式决定前端的分类模式,政府明确垃圾分类模式。
根据我市现有垃圾分类标准和能力,明确我市垃圾分类模式。我市创卫成功以来,市容市貌得到较大改观。垃圾分类的目的,一是为了社会资源的再利用。通过分类,把可以作为工业生产原料的,返回到工业生产链条上,避免浪费;二是为了有效防止污染。根据垃圾组分的不同进行分类,用不同的工艺技术对其进行分类处理,可以减少和防止污染;三是为了防止处理设施的无限膨胀。生活垃圾的末端处理设施投入巨大。前端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分类,会导致大量不该进入末端处理设施的垃圾进入末端处理,加大末端处理设施的作业压力;四是垃圾分类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教化。国际上,普遍认同开展垃圾分类是国民素质的体现,是现代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垃圾分类应该成为现代公共生活方式之一。因此,要坚持以末端处理方式决定前端的分类模式。国际经验表明,垃圾分类方式要和末端处理方式相匹配,如果以前端分类模式决定末端处理方式,末端处理设施建设就得跟上。但我们的国情决定了我们既不能盲目照搬照抄日本经验,搞无限分类,大规模上焚烧设施,造成产能过剩、资源浪费;也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美国经验,大规模建设垃圾填埋场。我们的末端处理方式与国情,是相适应的,那么前端垃圾分类模式也要与国情相适应,以末端处理方式统一前端垃圾分类模式。
二、垃圾分类教育先行,制订合理教学内容并普及分类知识。
201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在学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底,各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率要达到100%。《通知》要求大力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逐步建立包括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长效机制。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成长规律,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融入教材,并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进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每校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以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活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垃圾减量、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引领整个社会的良好社会氛围。湛江应该抓住垃圾分类的先机,根据我市垃圾分类模式和标准,制订合理的垃圾分类科普教材或教学内容。从中小学抓起,普及我市垃圾分类知识。同时,在各小区、各单位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真正做到让市民懂得如何垃圾分类。所以说,垃圾分类固然重要,但垃圾分类的教育更为重要。这里所说的教育已不仅仅止步于垃圾分类如何重要的初级阶段,而是要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的科学的引导让人们懂得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开展好垃圾分类教育工作,需要利用好大众传媒,给全民设置一堂“垃圾分类课”,让人们对常见的基础的垃圾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懂得该如何对垃圾进行类别划分,进而精准地进行分类投放。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湛江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0190074号提案答复的函
文菁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切实做好垃圾分类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湛江市环卫及环保工作的关心。现将相关情况答复如下:
当前,实施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基本国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早在2016年就在市区部署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2016年6-12月市政府在赤坎区金沙湾片区先行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并印发了《湛江市市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湛城管﹝2016﹞79号),同时组织编制了《湛江市区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规划(2017-2035)》和《湛江市市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湛江市区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规划(2017-2035)》已于今年的6月通过了市规委会审定,《湛江市市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存在审核中。原王中丙市长在2017年1月16日主持召开的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会议中明确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于当年5月1日起在市区物业小区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当前,湛江市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正在实施中。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作出重要指示,李希书记对垃圾分类进行工作部署后,市委于6月21日召开常委扩大会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指示精神,并部署了贯彻落实意见。
纵观国际、国内垃圾分类管理情况,要想取得好效果,是需要时间的,有的几年,甚至几十年。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人的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分不开的,所涉及的工作部门(单位)较多,并非一蹴而就的。当前,湛江市的垃圾分类工作正处在市区物业小区实施试点阶段,尚未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存在如你所提到的市民不知该如何分类,按怎样的垃圾分类标准进行投放等问题。这需要不断深入抓好宣传教育工作,明确生活垃圾分类标准要求,让市民了解掌握分类标准,确保前端分类投放准确。
一、湛江市区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标准
根据国家对生活垃圾分类标准要求,湛江市,市区生活垃圾分为以下四类: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
(一)可回收物,包括生活垃圾中未污染的适宜回收和资源利用的物品,如纸类、塑料、玻璃、金属和可回收的布类等。
(二)餐厨垃圾,包括餐饮垃圾(餐饮单位及食堂产生的易腐垃圾)和果蔬垃圾(集贸市场易腐垃圾)、居民家庭厨余垃圾等易腐性垃圾,如食品交易、制作过程废弃的食品、蔬菜、瓜果皮核等。
(三)有害垃圾,是指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生活垃圾,包括废电池(镉镍电池、氧化汞电池、铅蓄电池等),废荧光灯管(日光灯管、节能灯等),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相纸等。
(四)其他垃圾,包括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餐厨垃圾之外的其他生活垃圾,如不可降解的一次性用品、普通无汞电池、烟蒂以及其他混杂、污染、难分类的塑料类、玻璃类、纸类、木类、渣土类、不可回收的布类等。
在此分类的基础上,对建筑垃圾、园林垃圾和大件垃圾(废弃家具)进行延伸分类。
二、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重点抓好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的教育活动
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是我市一项开创性工作,实施难度大;也是我市市民初次接触的事物,需要一个了解、适应和接纳的过程。当前,市民对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自觉意识和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意义和做法了解不够,对垃圾分类流程一知半解,并觉得麻烦,不愿花时间去分。这就需要一个分类习惯的长期培养过程,我市各级政府和各相关职能单位在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注重抓好学校的垃圾分类教育工作。
(一)校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教育活动情况
1.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工作。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和湛江市政府工作会议纪要(〔2017〕11号)精神,我市各级教育部门均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分工,组织开展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工作,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全市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校园垃圾收、运体系,设置了分类垃圾桶,垃圾桶贴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标志,并且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告知学生将垃圾分类投进不同的桶里。各班级设置可回收垃圾袋或垃圾箱,将本班级的可回收物品分类存放。
2.广泛组织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各学校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纳入学校环境教育课程,均配送有《环境教育》教材,要求所有师生每人阅读一本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书籍。各学校设有专门的生活垃圾分类宣传专栏,利用学校广播站、校园网、校讯通、国旗下讲话等方式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开展“一老一幼带动中间”、“小手拉大手”、“致家长一封信”等专题活动和“垃圾分类绘画比赛”、“垃圾分类创意作品竞赛”、“环保--垃圾分类手抄报”等环境科技类的竞赛以及志愿者活动。同时,上街道、进社区开展宣传和服务活动,从师生做起,带动家人,辐射社区,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族、带动一个社区、引领整个社会的良好社会氛围。
3.生活垃圾教育工作初见成效。一是提升文明素养。自从学校开展垃圾分类活动以来,人人积极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活动,自觉遵守垃圾分类投放的有关规定,保护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不断提高。学生逐渐养成节约资源、垃圾分类投放、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食堂严格执行“光盘行动”,由值日教师、团队干部组成检查团,每日对各班午餐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督促学生实行“光盘行动”,避免“舌尖上的浪费”。二是校园环境更美。校园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后,校园更干净整洁了,杜绝了卫生死角。同时,利用可回收利用的资源,结合学校本土的历史和特点,建设简约的校园景点、文化景观、文化陈列室、实践操作台等,师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成长。
(二)存在不足
1.垃圾减量不明显,家长参与率不高。源头产生量未能有效控制,白色垃圾污染仍然严重;家长参与率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7%的家长表示有对垃圾进行简单分类,14%的家长对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不了解。
2.运送管理尚需完善。前端分类投放、后端混合运送的“前分后混”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做法对师生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打击较大。目前,我市中小学对垃圾分类工作虽然已经建成了多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但运送管理仍然需要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
1.把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融合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师生通过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资源的艺术加工,使之成为构建校园“生态景点”元素,利用校园景点开展环保、生态、科普、实践等研学活动,让校园成为环保乐园。设立校园生活垃圾创意作品展览室,积极开展校内主题实践活动,展出“环保创意作品”“垃圾分类再生艺术工艺品”“环保时装秀”“拍摄制作”等实践活动成果。
2.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力度。组织学校利用挂图、宣传橱窗、校园网站、微信等宣传阵地,广泛深入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举行垃圾分类专题讲座,邀请专家进校园做环保知识讲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的活动中来,并通过他们鼓励和发动身边的人参与。建立完善的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台账,坚持做到每日一公布,每周一活动,每月一表彰,促使师生养成勤俭节约、垃圾减量、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教育系统垃圾分类关注率和参与率。
3.大力推进教育基地创建工作。组织巩固中小学垃圾收运和监管体系建设成果,创建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教育示范基地,实现“垃圾变菜园”、“垃圾变乐园”、“垃圾变科技产品”、“垃圾变肥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做好市级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基地创建工作的基础上,争创省级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基地,以点带面,推动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市开展。